世界读书日丨《大岭》里的兴安“密码”-新华网
2025 04/23 10:55:15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世界读书日丨《大岭》里的兴安“密码”

字体:

  2025年4月23日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在世界读书日的书香氛围中,一部扎根祖国北疆的长篇小说《大岭》如兴安林海中的红松,以其厚重的现实质感与深邃的精神内涵,成为透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学窗口。

  去年,大兴安岭地区迎来了开发建设60周年。这部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本土作家许祥山创作的作品,不仅是对大兴安岭地区开发建设60周年的献礼,更以艺术化的笔触展现了新时代林业工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小说主人公蒋兴的命运轨迹,正是大兴安岭林区转型发展的缩影。当传统木材产业陷入困境,这位青年企业家毅然放弃南下发展的机会,以“二次创业”的勇气接管濒临倒闭的国有木材加工厂。他主导的“林药间作”“碳汇交易”等创新举措,符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推进大兴安岭地区转型发展的提案》中提出的生态产业化路径。书中描写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模式”,与现实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实施的21.2万亩森林抚育工程形成互动。这种转型背后,是三代林业人精神世界的深刻变革。从“伐木光荣”到“护林有责”,小说通过蒋兴与父辈的观念碰撞,揭示了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

  小说中,当蒋兴智斗日本商人维护生态权益时,其展现的民族气节与战略眼光,正是“顾全大局、开拓进取”精神的演绎。而蒋兴团队攻克技术难关、开拓市场的过程,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精神。这种精神传承在人物关系中得到深化,蒋兴与女儿蒋小萌的代际对话,映射出“老林业”与“新生态”的观念交融,彰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连续性与未来指向性。

  在艺术手法上,作者许祥山实现了生态文学的创新突破。他摒弃了传统工业叙事的宏大框架,转而聚焦森林抚育、碳汇交易等微观实践,以“一棵树的生长周期”隐喻生态修复的漫长过程。小说中“落叶松人工纯林改造”的技术细节,与国家林草局推广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形成“对话”,体现了文学创作的严谨性。“兴安杜鹃在防火瞭望塔下绽放”的场景,既是生态复苏的象征,也暗合“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兴安林海,感受到的不仅是文学的魅力,更是一个民族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坚定信念。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