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为献礼大学百年校庆,展现肿瘤诊疗的特色技术,提升公众防癌意识,哈医大一院推出“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报道”。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联合肿瘤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团队,成功运用新型分子影像探针FAPI PET/CT技术,为一名结直肠癌患者实现精准诊疗。该案例标志着医院在肿瘤分子影像诊断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复杂病例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关键依据。
61岁的韩女士因不明原因贫血就诊,肠镜检查提示乙状结肠腺癌。为明确病灶范围,她接受了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18F-FDG PET/CT检查,发现除乙状结肠病灶外,结肠脾曲区域亦存在可疑异常摄取。然而由于该部位存在显著的肠道生理性摄取,FDG显像难以判断是否为真正病变。
在哈医大一院肿瘤多学科会诊(MDT)平台的组织下,核医学科吕哲昊医师联合肿瘤科、普外科、消化内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充分讨论。经评估,团队建议进行FAPI PET/CT 检查,以提升诊断精度,指导下一步治疗策略。
核医学科主任付鹏教授介绍,FAPI 是一种新型分子影像探针,靶向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具有高特异性、低背景的显像优势,尤其在胃肠道等易受 FDG 生理摄取干扰的部位表现尤为突出。我院核医学科团队为患者开展的 18F-FAPI PET 显像结果显示:除乙状结肠病灶外,结肠脾曲区域存在明确高摄取灶,提示双灶病变。
更为重要的是,FAPI 显像还发现患者腹腔内存在转移性淋巴结,其在 FDG PET 检查中无明显摄取,表现为阴性,极有可能在传统影像学检查中被遗漏。同时,患者肝脏亦可见弥漫多发转移灶。虽然 FDG PET 同样提示肝脏病灶存在,但 FAPI 显像中病灶轮廓更为清晰,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准确评估肿瘤负荷,制定更具靶向性的个体化治疗策略。
基于 FAPI 显像结果,MDT 团队果断调整治疗思路,从初步拟定的手术方案转变为以全身系统治疗为主的个体化综合策略,避免了潜在的非获益性手术创伤,也为患者争取了更科学、更有效的生存管理路径。该病例充分展现了多学科协作模式在精准医疗中的核心价值。
此次诊疗不仅彰显了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在分子影像领域的前瞻布局与技术优势,也体现了 FAPI PET 在消化道肿瘤诊断与分期评估中的变革性意义。作为省内最早开展 FAPI 显像的单位,哈医大一院核医学科正携手各临床学科,推动分子影像技术在肿瘤早期发现、精确分期与治疗决策中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