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21日是第31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为“科学防癌,健康生活”。为献礼大学百年校庆,展现肿瘤诊疗的特色技术,提升公众防癌意识,哈医大一院推出“肿瘤防治宣传周系列报道”。
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腔镜外科主任王刚教授团队,将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全新理念与远端小肠悬造瘘的传统技术相结合,成功帮助一名高龄卵巢癌终末期、腹腔重度粘连并发复杂肠梗阻的患者,破解多道治疗难关,重拾生的希望。
肿瘤终末期+癌性肠梗阻 生命危在旦夕
70岁的赵女士,五年前因卵巢癌伴腹腔转移接受开腹手术+腹腔热灌注治疗。2024年11月,赵女士就曾因肠梗阻住院保守治疗。2025年2月,赵女士再次急诊收入哈医大一院,经PET-CT检查示卵巢癌术后肿瘤复发,癌性病灶在腹腔内广泛转移,侵袭肠壁及部分肝脏组织,引发癌性肠梗阻,呈恶液质状态。这对处于肿瘤终末期阶段急需转化治疗的赵女士,无疑是雪上加霜。
迎接挑战,为患者争取生的希望
癌性肠梗阻急需手术治疗,但腹腔重度粘连导致手术入路必然困难重重;腹腔内广泛转移的肿瘤,若仅切除癌性梗阻段的肠管,对赵女士的生命治疗是否有意义;不手术,恶液质状态的赵女士必定不能耐受转化治疗的沉重打击。
王刚教授组织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及麻醉科等多学科专家会诊,多数建议采取内镜下肠梗阻导管置入缓解梗阻症状,联合全肠外营养支持的非手术治疗。
“采取保守治疗,不仅是远期生活质量降低,肿瘤终末期的赵女士随时可能引发全身感染,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症状”。
“王主任,我们完全相信您!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就想付出100%的努力。给患者手术吧,什么样的结局我们都能接受”
患者家属的坚定信念,给了王刚教授最大的鼓励。他联合心内科、呼吸科及麻醉科对患者的全身状态进行了细致评估,并制定了个体化的麻醉方案,最终拟定为患者行近端小肠造瘘术。
“一方面能够缓解梗阻症状,一方面给予患者充足的肠内营养,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为下一步转化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打破常规,老技术破解突发难题
经过精心的术前准备,在麻醉师李晓红教授,手术室于兴佳护士、于菲护士的熟练配合下,王刚教授带领刘雨主治医师及苏铁、黄金博医师为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
正如术前预判的一样,赵女士腹腔内的肠管已完全腹膜化,腹腔内重度粘连。王刚教授耐心地进行腹腔内粘连的松解和分离,终于成功显露了近端的空肠。但在探查过程中,王刚教授发现距离屈氏韧带远端约15cm处的空肠已被一大小约5*4cm的转移瘤侵犯,造成近端空肠完全梗阻,近端小肠造瘘术无法实施!
“近端小肠造瘘不行,就来远端小肠造瘘!”面对突如其来的难关,王刚教授解放思想、破解难题,决定应用在临床已经长期不使用的小肠经腹壁悬造瘘技术。
在患者家属的坚定支持下,王刚教授迅速调整策略,成功实施了经腹壁小肠悬造瘘术,并切取网膜上癌结节送病理检查,从而为后续的转化治疗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留置腹腔引流管、彻底止血后,患者安返回病房。
术后,经造瘘管尝试性的给予生理盐水以观察患者的耐受情况。当患者无腹胀、腹痛等梗阻表现后,继续给予肠内营养液。
术后第3天,患者逐渐出现排气、排便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营养状态及精神状态得到了显著改善,生命体征平稳。患者和家属重拾迎接转化治疗的信心。
这场生命的接力,仍在继续!
寻找平衡,肿瘤终末期治疗的关键
“肿瘤终末期的患者,最终的治疗目标不仅是延长生存期,更要提高生活质量,需在‘延长生命’与‘减轻痛苦’间找到平衡点”。
王刚教授表示,此次将肿瘤个体化综合治疗的“新理念”与远端小肠悬造瘘的“老技术”巧妙结合,恰恰是遵循了“最小创伤、最大获益”的原则,也正是现代医学努力地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