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4月15日电 肿瘤是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普通人来说,很多人还是“谈癌色变”。那么癌症的危险因素有哪些?怎样预防癌症?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已经到来,新华网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院长刘明,聚焦肿瘤防治前沿动态,为网友答疑解惑。
新华网:癌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您认为哪些因素是导致癌症高发的主要原因?在预防癌症方面,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哪些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
刘明:癌症的发病确实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的过程,涉及到遗传、环境、生活方式和感染等多方面的相互作用。
癌症高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是遗传基因的突变,其中有5%至10%的癌症可能跟遗传和基因突变相关;第二个就是环境的暴露,比如吸烟、二手烟等;第三个就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失衡、肥胖与缺乏运动、过量饮酒等;还有就是感染以及慢性炎症和免疫抑制等。
在预防癌症方面,要改善生活方式,比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要适当运动,建议每周有150分钟左右的中强度运动;装修时要倡导绿色环保,避免甲醛超标;要注重感染的防控和疫苗的接种,比如及时接种HPV疫苗、乙肝疫苗等;对于高危人群建议定期体检;还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避免影响免疫系统。
新华网:我们了解到,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中,您觉得如何提高公众参与早期筛查的积极性?
刘明:我觉得要构建多层级的支持体系,现在我们的医保不纳入到体检范围内,因此很多筛查医保不能全覆盖。另外建议企业将筛查纳入到员工的健康福利中。
此外,要强化政策和技术的创新,对高危人群实行靶向管理,比如说向高危人群优先推送筛查提醒等,另外我们可以建立区域性筛查-诊断-治疗网络,确保阳性患者无缝转诊。
新华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在肿瘤防治工作中有哪些特色和优势?
刘明:我们用三招筑起了肿瘤的防火墙:
第一招是肿瘤预防,科普先行。我们医院是中国抗癌协会、早癌筛查的基地,也是黑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将全力做好公众科普宣教工作。
第二招是肿瘤预防从源头抓起,比如说肥胖是导致多种癌症的根源,我们依托综合医院优势成立营养与减重门诊,同时为过度肥胖的患者进行减重手术治疗。此外,2013年,我们医院感染科率先在黑龙江省成立首个母婴阻断门诊。目前,已成功为一千多位乙肝母亲实现了母婴阻断,也做到了肝癌的病因预防。
第三招就是科研助力,我们医大四院的普外团队,一直致力于天然水果蔬菜抗肿瘤机理方面的研究,我们这个科研团队多年来获得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进步奖、科技部产学研奖等多项奖励,也进一步推动了黑龙江小浆果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们多学科综合施策。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已经为外科手术发展带来显著变革,微创手术机器人化已成为趋势。四院在外科优势技术的加持下,还在省内建立了肿瘤内科、肿瘤外科、介入科、影像科、病理科、精准医学中心、放疗科等多学科MDT团队,为肿瘤患者进行私人定制全程治疗及管理方案,让患者的治疗有的放矢。
新华网:在这次的全国肿瘤防治周宣传期间,医院将开展哪些活动?
刘明:在本次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我们将在院内外开展大型的义诊活动,肿瘤防筛诊治看管方面将有连续一周的科普讲座,而且我们选择的讲师都是医院相关学科领域的大牌专家。
新华网:在您看来,当前社会对癌症的认知还存在哪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防癌抗癌观念?
刘明: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了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癌症等于绝症,有些患者一旦确诊或者家属一旦确诊为癌症,等于被宣告死亡,就放弃规范治疗,有时候还去寻求偏方,甚至其他手段,我觉得这是很大的误区。
其实,癌症认知误区本质上就是科学与信息不对称的博弈。未来需通过技术普惠、教育创新和社会协作,将“恐癌”转化为“控癌”,让公众真正理解癌症是可防、可筛、可治,甚至可能成为一种“慢性病”。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健康”的根本转变。
文字:李国红 郭梁越
视频:才 萌
鸣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新华社黑龙江分社 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联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