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圆满落下帷幕,中国队高居奖牌榜榜首,创下历史最佳战绩。作为第九届亚冬会核心医疗保障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动扛起责任,医院党委书记李悦作为这届亚冬会首席医疗官,院长孙备作为这届亚冬会冰上项目医疗官,带领全院上下提高政治站位,以“全擎启动、万无一失”的姿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圆满完成亚冬会各项医疗服务保障工作,向世界展示了哈尔滨市在大型国际赛事中的组织能力和医疗水平,用专业、高效和人性化的特点,赢得亚奥理事会(OCA)“中国医疗标杆”的评价。
勇于担当:扛起“国之重任”的医疗使命
29年前,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初遇哈尔滨,中国首次举办洲际综合性冬季运动会,哈医大一院作为当年亚冬会指定医院,为亚冬会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医疗后盾;29年后,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与冰城重逢,哈医大一院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勠力同心,再次构建起亚冬会立体化医疗防线。
“亚冬会医疗保障不仅是技术任务,更是传递中国医疗形象的重要窗口。”第九届亚冬会首席医疗官李悦教授组建了由哈医大一院心内科、眼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普外科、康复科、急诊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亚冬会医疗卫生指挥中心驻亚奥理专班,与亚奥理事会医委会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确保双方在医疗服务上的高效协作,保障亚冬会医疗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李悦教授带领驻亚奥理专班实地踏查全部场馆医疗点位,制定标准化救治流程,推动并落实了《医疗服务指南》《药品指南》,编制中英文双语《医疗卫生服务常用英文手册》,制定了13个竞赛场馆中英文《医疗服务手册》,赢得了亚奥理事会医委会成员们的高度认可。
赛事冲刺阶段,驻亚奥理事会专班进入“连轴转”工作模式。分别于2月5日和2月13日,成功召开2次首席医疗官会议,参加7次团长例会,介绍、解答医疗服务相关问题,让各参赛国家/地区代表团充分了解亚冬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安排;与亚奥理事会医委会召开10次每日例会,汇报沟通每日医疗保障救治工作,及时优化赛事医疗服务质量,保障赛事期间运动员及相关人员第一时间得到高水平医疗救治。
亚奥理事会医疗与反兴奋剂委员会主席苏丹·阿尔布塞迪对哈尔滨亚冬会医疗服务的筹备工作给予肯定并表达了诚挚感谢,赞扬医疗卫生保障团队所作的积极贡献。他在采访中表示:“如果把我在亚奥理事会医疗与反兴奋剂委员会担任主席或委员期间的工作经历作比较,我想说哈尔滨是最出色的之一,我认为非常棒,他们做得非常出色。”
“亚冬会是国之大事,省之要事,市之盛事,院之重事,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冰上项目医疗官孙备教授深知此次医疗保障任务的重要性,多次在全院动员,牵头成立亚冬会医疗保障工作专班,下设11个工作组,以“精准、快速、安全、专业、顺畅、优质”为目标,严格遵循“五定十六有”原则,开展各类培训12场次,测试赛医疗救治、院前转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全链条演练33次。
在亚冬会开幕前夕,孙备教授深入赛事筹备一线,实地走访检查并指导医疗服务保障工作21次,鼓励工作人员坚持以运动员为中心,服务赛事需要,不断提升应急反应速度和综合救治能力,为赛事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赛事期间,哈医大一院累计投入“五好”医护人员360余人,完成紧急救治数十例,健康服务超5000人次,凭借专业的医疗团队、充足的资源储备、完善的应急机制和优质的医疗服务,全方位承担了亚冬会多个关键区域的医疗保障工作,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为赛事的平稳运行保驾护航,为运动员们的拼搏奋进遮风挡雨。
全擎启动:全场景构建“钢铁防线”
定点救治医院:全方位保障实现“零差错、零延误、零投诉”目标
在南岗院区和群力院区,哈医大一院构建专项医疗空间体系,设立亚冬会专用诊室、抢救复苏室等9间、病房33间,开辟急诊专属停车区,建立运动员专用通道和独立接诊区域,配备中英双语标识系统。设立协调员统筹医疗设备资源,配备多语种翻译机器,加强外语服务能力,满足国际运动员及涉赛人员的需求。完善工作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优化岗位排班机制,提升医疗响应速度和服务质量。
赛前,医院开展分类分层专项培训,组织多次桌面推演和应急模拟演练,配合场馆演练,优化救治流程。在赛事期间,累计接诊80余人,住院治疗13人,实现 “零差错、零延误、零投诉”,获得各方高度评价。
华旗饭店运动员村诊所:贴心服务获赞誉
哈医大一院负责的华旗饭店运动员村诊所组建了一支由多学科专业人员构成的强大医疗团队,涵盖内科、外科、超声、检验等多个领域,共32名医院选派人员与其他单位人员及志愿者协同工作。配备30余台套先进医疗设备,为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保障。
赛前开展全方位培训,包括英语交流、大型赛事医疗案例分享、反兴奋剂知识等,提升团队综合服务素养。组织7次实地演练,模拟多种突发状况,复盘优化流程,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在赛事期间,巧妙融入中国元素装饰诊所,营造温馨就医环境。与场馆运营团队紧密协作,建立即时通讯和定期会议机制,实现伤病信息快速传递和医疗服务精准调整。医务人员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建立随访制度,中医推拿按摩室备受欢迎。诊所共接诊来自22个国家和地区的患者242人次,建立绿色转诊通道,志愿者热情服务,提升患者满意度。
开(闭)幕式场馆:织密医疗防护网确保亚冬会盛大启幕
在开(闭)幕式场馆医疗卫生保障工作中,哈医大一院等单位组建了涵盖急诊急救、内科、外科、公共卫生监督、疾病防控及卫生管理等64人的专业化医疗保障团队。创新提出并实行“点-站-室-院”四位一体、协同互补诊疗救治机制,设置多个医疗点、站、医务室,并对接定点医院哈医大一院,形成“全域覆盖、快速响应”的救治体系。
为应对开幕式人流密集、场景复杂的挑战,哈医大一院联合多部门开展多病种、多场景应急演练,通过3次实战演练与5次流程推演,优化现场分诊、转运衔接、院内救治等环节,设立医疗保障急救专线,安排专人全时段保障,确保“黄金救治时间”零延误。场馆医疗点配备便携式除颤仪(AED)、多功能监护仪、移动式呼吸机等先进设备,确保危急重症现场处置能力达到国际赛事标准。共接诊患者千余人次,转诊14人次,患者满意度达100%。哈医大一院以“万全准备”应对“万一可能”,为亚冬会开(闭)幕式构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速滑馆:40天高强度演练护航14场速滑比赛
在速滑馆,哈医大一院6人医疗团队联合兄弟单位共同组成41人的保障团队,开展40天全要素应急演练,制定24个预案,累计演练超200次,模拟冰刀切割伤、低温症等18类场景。
赛事期间,团队以“冰面-医务室-定点医院”三级救治体系,在速滑馆和训练馆设置多个医疗点位,包括FOP点位、运动员医务室、观众医务室等,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和医疗设备,救护车随时待命,实现5分钟内转运至定点医院。在测试赛和正赛期间,成功处理多起运动员受伤和观众突发疾病事件,保障中国代表团斩获11金。
冰球馆:30名专业力量守护“极速赛场”
作为亚冬会伤病风险最高的场馆之一,哈医大一院派驻22名P类医疗专家与8名V类志愿者组成保障团队,配备除颤监护仪、便携呼吸机等40余台先进设备,储备50类急救药品及20种专用耗材,形成“冰面-医疗点-定点医院”三级响应体系。
赛事期间,医疗团队累计保障79场训练与28场正赛,服务运动员、技术官员等九类人群超15万人次。成功处置头部撞击伤、冰刀切割伤等急症80余例,其中完成运动员现场伤口缝合4例、危重伤员转运6例,救治响应时间均控制在3分钟内。
综合馆:90秒响应守护“高风险”赛场
短道速滑与花样滑冰的极速与高空抛跳,对医疗保障提出极致挑战。哈医大一院联合其他单位共同组建了29人综合馆医疗卫生保障团队,制定18套应急预案,开展258次演练,形成“冰面-医务室-定点医院”三级救治体系。
综合馆医疗卫生保障团队设立多个医疗点位,包括运动员医务室、场地医疗FOP点位、观众医务室和观众医疗站,涵盖医疗救治、急救转运、公卫保障和医疗志愿服务等多个方面。配置充足的医疗资源,包括30余种药品、30余种卫生耗材和10余种急救仪器设备。明确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制作标准化救治流程图并被推广。
赛事期间,团队每日6点至22点全天候值守,安排专人在观众入口建立高龄观赛者健康档案,女性运动员安排女性医护全程闭环救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累计接诊10人,均为轻症并现场处置。公共卫生服务全面高效,包括健康监测、诺如病毒检测、水质和空气监测、疫苗接种等工作有序开展。团队成员坚守岗位,展现良好专业素养和形象,实现信息共享,提供精细服务和人文关怀,赢得国际赞誉。
冰壶馆:29类预案锻造“零失误”标准
哈医大一院冰壶馆医疗保障赛前筹备充分,设立医疗保障领导小组,现场医疗急救组、医疗转运组等。牵头制定29类医疗负面清单,研发手势暗语远程指挥系统,实现嘈杂环境下立即启动救治。
团队每日6时开启“医疗时钟”:在运动员通道、制冰区、观众席等8个重点区域部署移动急救单元,配备带有加热功能的创伤处理包;运用5G物联网技术,实现AED设备状态、急救药品存量实时监控,保障赛事正常进行。
滑雪医生:紧张刺激雪上项目的“生命卫士”
在雪上项目紧张刺激的亚布力雪上项目赛区,为了保障亚冬会雪上项目顺利、安全进行,哈医大一院组建了一支由骨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心内科组成的5人滑雪医生团队,分别负责空中技巧、U型池、高山滑雪等项目的医疗保障工作。
为了确保在有限的器材支撑下和雪山户外环境中,精准完成对各种运动损伤和运动员意外受伤的救治,尤其是在陡坡雪道上开展救援,滑雪医生都经过了为期一年的严格培训,每个人都练就了一身强大的户外救援本领,包括中高级滑雪技能培训、雪道救援培训以及外语沟通能力培训。比赛期间,滑雪医生们将平时积累的医疗工作技能延伸到了亚布力雪上项目医疗保障一线。未来,他们将继续扎根医院,为龙江百姓的健康和大型竞技赛事的医疗保障贡献医疗力量。
人文关怀:冰雪赛场外的“哈医大”温度
作为黑龙江省的急危重症患者救治中心,哈医大一院始终坚持“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办院理念,在承担亚冬会医疗保障重任的同时,医院“应收尽收”,日均门诊量1.6万余人,全力保障市民的日常就医需求。赛事期间,哈医大一院将这种人文情怀融入对亚冬会的医疗保障工作中,展现东道主热情好客、开放包容的良好素质。
2月12日是中国传统佳节元宵节,冰上项目运动员村诊所内悬挂起红灯笼、中国结,将诊所装饰得喜气洋洋。哈医大一院医务人员向前来咨询就诊的运动员和官员介绍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分享节日的喜悦,让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
“衷心感谢运动员村诊所的哈医大一院医务人员治好我的背痛,Thank you,哈尔滨!元宵节快乐!”印度代表队随队官员STEPHANIE ORDAZ KUBAN与运动员村诊所医务人员一起欢度元宵节。
冰球赛事中,一名来自泰国代表团运动员受到撞击出现严重牙齿损伤。哈医大一院立即启动绿色通道,转运至群力院区口腔科,组织多学科专家为运动员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恢复了运动员的口腔功能和外观。
2月7日,亚冬会开幕式当天,一名亚冬会开幕式交通物流指挥中心运行团队的现场调度专员突发剧烈胸痛,现场特警协助120急救人员将徐先生迅速送往哈医大一院,医院立即开启亚冬会专用救治通道。心血管重症监护病房李佳教授团队迅速反应,诊断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立即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徐先生出院时感慨万分,“特别感谢哈医大一院的反应迅速,从入院到手术,每一个环节都紧密衔接,让我重获新生。”
2月14日,在亚奥理事会与亚冬会组委会赛事总结新闻发布会上,亚奥理事会总干事、世界泳联主席侯赛因·阿尔穆萨拉姆表示:“哈尔滨的医疗服务在亚冬会历史上堪称一流,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冬奥会。我长期从事奥林匹克运动,自1982年以来参加了所有的亚洲运动会,但我从未见过如此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
从“期盼”到“相会”、从“重逢”到“告别”,哈医大一院多方协同、周密部署,用实际行动彰显了医疗担当,为赛事的顺利举办提供了强有力的健康支撑。
未来,哈医大一院将传承亚冬精神,以“初心不改,锲而不舍”的恒心,锐意进取、勇立潮头,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为龙江冰雪旅游发展筑牢健康防线,在新时代推动龙江振兴的征程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