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服务、高效协作!“隐形舞台”助力亚冬会开闭幕式向全球传播-新华网
2025 02/17 20:48:47
来源:哈尔滨日报

专业服务、高效协作!“隐形舞台”助力亚冬会开闭幕式向全球传播

字体: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这里的人很友好,哈尔滨亚冬会是我经历过的最好的赛事之一,这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比赛,我非常享受开闭幕式的工作环境,效率也很高,感谢哈尔滨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媒体服务。”2月14日,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摄影记者阿布杜罗在第九届亚冬会开闭幕式媒体中心对媒体宣传组副组长王莉莉这样说道。

乌兹别克斯坦摄影记者阿布杜罗的留言。

  他还将自己的美好感受与寄语书写在了特地为境内外媒体记者准备的留言簿上,并与工作人员交换了徽章,这一幕被新华社摄影记者捕捉到并记录了下来。

王莉莉(左一)与乌兹别克斯坦摄影记者阿布杜罗(右二)交换徽章。

  在这本被装订成册的精美留言簿上,还有很多国内外媒体记者的点赞留言,大家对开闭幕式媒体工作间、媒体看台、带桌记者席、高速网络、媒体运行人员的专业服务纷纷点赞。

媒体宣传组人员对留言簿拍照留念。

  “我们之前想到了境外记者会交换纪念徽章,又想将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东西留存下来,于是我们自己就根据亚冬会的元素和带有东方特色的剪纸设计,自己打印装订留言簿,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团队合力完成的。现在看着各国记者写满的整整一本,我们由衷地开心,这既是对我们媒体运行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亚冬会的肯定。”媒体宣传组摄影主管解沃特说。

  在刚刚结束的亚冬会上,开闭幕式作为整个赛事的亮点和焦点,以其独特的创意、精彩的演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吸引了全球媒体的目光,而在这场盛大的体育盛宴背后,媒体运行工作如同一座为全球媒体搭建专业服务体系的开闭幕式“隐形舞台”,默默支撑着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为亚冬会书写了一份令人瞩目的国际答卷。

  王莉莉告诉记者,媒体运行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涉及多个部门和机构的合作,包括与亚奥理事会、场馆各管理建设保障团队、各媒体机构,都需要各方紧密协作,为前来报道哈尔滨亚冬会的世界各地媒体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高效、协同、国际化的服务,保证信息的快速、准确传播。

  “赛事的成败系于媒体”——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的这句箴言,在哈尔滨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媒体中心得到生动诠释。

  具有精准的前瞻性与专业性

  一届大型国际化赛事,往往需要长达几年的筹备时间。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的媒体运行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要对场馆按照赛事要求进行功能分区。作为会展中心转型的“隐形舞台”,媒体运行工作在150天里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蜕变。从首张设计图纸到最终搭建完成的1000平方米媒体工作间、转播工作区与几百个媒体座席改造,这些工作既涉及新建、临建改造工作,又涉及在节俭的基础上能否满足媒体记者的实际使用需求。

这些,需要在前期的规划与筹备工作中,具有相当高且专业的前瞻性与预判性。在亚冬会筹备期间,媒体运行团队就着手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和组织,不仅设立了媒体中心,还根据场馆情况细分了多个功能区,旨在为境内外媒体记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综合服务体验。

媒体宣传组的部分工作人员。

  此外,媒体运行团队还积极与国内外媒体机构进行沟通与合作,确保了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广泛覆盖。媒体宣传组副组长王莉莉介绍:“亚冬会开闭幕式场馆的媒体运行工作,在场馆交付之前,就已经通过运行设计图纸与实地踏勘,完成了包括电视转播综合区、媒体工作间、媒体看台、评论员席、摄影摄像平台等区域的规划工作。这个过程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实地踏勘和前期调研工作,团队核心七名人员下沉场馆后平均每天在场馆15个小时以上,每人每天都两万多步。”

新华社媒体运行督导专家季伟涛(左一)正在指导工作。

  新华社媒体运行督导专家季伟涛说:“亚冬会开闭幕式的成功举办和媒体的满意程度也证明了媒体运行前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且务实的。”在开闭幕式场馆媒体中心,媒体记者们可以享受到便捷的资讯服务、先进的技术支持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高度的规范性与专业性

  哈尔滨亚冬会的开闭幕式场馆前身是国际会展中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体育场馆。筹办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改建,使其符合开闭幕式的要求。如果没有以往的赛事惯例和通用规范作为依据,是不可能将其改造成为一座符合世界各路媒体使用要求的场馆的。

  “开闭幕式当天,将有500多名电视、平面媒体进入场馆报道,他们都是有着丰富大赛经验的主流媒体,对于场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准,他们经历过的赛事,甚至比我们还要多。”在谈到媒体运行的专业性时,王莉莉表示:“对此,我们必须尊重国际惯例,同时也根据哈尔滨的实际情况,对媒体区进行运行与管理,只有具备这样的专业度,同时具备国际水准的规范性,才能为媒体记者们提供最好的服务。”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王莉莉是一名媒体人,有着20年以上对外宣传工作经验。在组建团队时,就充分考虑媒体运行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团队人员个个都是多面手,团队中的杨连萍也是一位媒体人,担负着组织和培训志愿者的重任,统筹岗前培训、岗位调度及全流程协调保障,创新“动态网格化”管理模式,将20多名高校志愿者进行分区分组,在与国外媒体的对接中充分考虑国外记者的语言习惯。为了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提前给志愿者进行多轮语言服务及媒体运行专业培训,她带领志愿者团队高效完成媒体接待,保障国内外媒体记者采访、摄像的工作需求。以专业服务赢得国内外媒体的好评,实现跨部门协作零时差对接。

杨连萍正在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哈尔滨技师学院白向云是一名老师,作为分会场媒体运行主管,这次她带头扛起了亚冬会开闭幕式分会场的媒体运行工作,从媒体工作间的规划、布置到园区各摄影点位的规划与设计,她用脚步丈量着冰雪大世界的每一寸冰雪景观,一张张火炬点燃的精美图片背后是她辛勤付出与守护。

  面对极寒气候、超大规模活动双重挑战,白向云带领团队在零下29摄氏度的户外温度下实地勘察流线20余次,研究设置拍摄点位,不断完善方案,完成多家媒体服务,有效扩大亚冬会及冰雪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白向云(图中)和志愿者布置完媒体工作间后合影。

  2月14日晚的亚冬会闭幕式开始时,场馆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在焦急地等待着沙特奥委会的摄影师法赫德·阿鲁拜什。原本应该在闭幕式开始时进入特殊摄影位置的他,由于走错了位置已经迟到。如果他缺席,将会错失拍摄到闭幕式东道主交旗仪式和“沙特8分钟”两个关键环节。

  由于联系不上本人,媒体组人员在场馆各入口等候并寻找,会旗交接仪式开始前几分钟,一名身着阿拉伯传统服饰的人赫然出现在内场摄影点位上,“他是我‘捡到’的。”媒体宣传组的看台主管刘金铭回答说:“我在二层环道,看到一个拿着相机的阿拉伯人正在焦急地四处走动,便上前询问,确认后马上带领他走最近的场馆线路,一路飞奔,最终让他赶上拍摄。”赛后,法赫德专门通过媒体中心负责人找到刘金铭,他紧紧握住刘金铭的手说:“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将无法完成本次摄影任务,而这对于我来说将会是最大的遗憾,谢谢你们的专业与敬业!”

  赢得媒体赞誉 书写国际答卷

  在亚冬会的开闭幕式上,境内外媒体方阵座无虚席,摄影记者长枪短炮都将目光聚焦在盛会上,这里是信息的交汇点,也是舆论的热点。

  随着火炬的熄灭,哈尔滨亚冬会成功地降下帷幕。闭幕式上,媒体运行团队再次展现了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他们通过高效地组织和协调,确保了闭幕式的顺利进行和信息的及时传播。“场内遥控相机的安装、摄影点位数量与位置的调整及最终确定,都是经过反复的规划与确认才最终完成的,我们不仅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赛会精神的传播者,大家以饱满的热情、专业的服务、严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服务好来自全球的记者,通过他们的笔触和镜头,展现好亚冬会开闭幕式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王莉莉说。

亚冬会上座无虚席的媒体矩阵。

  当亚冬圣火缓缓熄灭,实时跳动的数据见证着这场冰雪之约的传播力:近500家中外媒体对亚冬会开闭幕式发布报道,这些媒体包括国内外的主流媒体、专业体育媒体及社交媒体平台等。在亚冬会期间,各媒体共向全球刊发稿件超过2500万篇,开闭幕式直播覆盖、相关报道浏览量达120亿以上。这些数字背后,媒体运行团队人员日均2万步的坚守,使得各类运行方案与应急预案未雨绸缪,更是中国冰雪之城向全世界递出的一张独特而耀眼的国际名片。

  媒体运行工作如同 “隐形舞台”

  “这里的硬件设备和媒体服务都是国际水准的,媒体运行工作人员的表现非常出色,我在这里感受到了与北京冬奥会一样的工作间与媒体服务,感谢你们每一个人”,来自哈萨克斯坦的摄影记者卡扎甘伯夫在闭幕式结束后,坦言本次开闭幕式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是一届令人难忘的亚冬会,谢谢你,中国!”

  “春暖冰城 情动亚洲”,从开幕式的守冬,到闭幕式的望春,所有的春天都将如约而至,所有的期待都将奔赴圆满,本次亚冬会开闭幕式的媒体运行工作通过高效的组织、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为全球媒体提供了全方位的资讯服务和支持,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重要力量。同时,他们也展现了举办国在媒体运行方面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形象。

  哈尔滨亚冬会开闭幕式的媒体运行工作如同一座“隐形舞台”,在幕后默默支撑着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媒体运行团队及时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为来自全世界的媒体记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实现了零差错、零失误、零投诉,他们的出色表现也获得了亚奥理事会媒体与广播电视部主任周健的高度评价,不仅为亚冬会的成功举办贡献了力量,也为国际体育赛事的媒体运行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

  亚冬会开闭幕式媒体宣传组副组长王莉莉告诉记者:“我最大的收获是完成了由媒体工作者向服务媒体的媒体运行专业人员的角色转变。本届亚冬会全球媒体报道情况呈现广泛而深入的态势,不仅提升了哈尔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冰雪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外宣新闻工作者的初衷与坚守。”(记者 杨大维)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纠错】 【责任编辑: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