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2月10日电 7日,第九届亚冬会在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一场盛大的开幕式演出在这里上演,现场观众在为精彩节目点赞的同时,无不由衷赞叹这个科技感满满、美轮美奂的时尚场馆。那么,开(闭)幕式场馆由哪个团队设计建造?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它的建成背后有哪些小“秘密”?新华网为你一一揭秘。
走进场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视野开阔的环形看台,中间环绕的是个半圆形舞台,舞台上方是5块超大的屏幕,面向着观众席。中间的主屏播放着“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的中英文文字,在整个屏幕下方和两侧显示着晶莹剔透的冰丁香花,主屏两侧的屏幕滚动播放主办城市——哈尔滨的宣传片。从高高的屋面上垂下来无数条闪亮的灯带,把场馆上下映衬得金碧辉煌、分外耀眼。
据了解,这个令人耳目一新的开(闭)幕式场馆不是新建的,而是在原有展览性场馆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后的惊艳亮相。它由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梅洪元院士团队设计改造,不仅按照亚冬会“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进行了综合功能设计,还增加了17100人的观众席位。
作为哈工大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执行总建筑师,张伟玲参与了开(闭)幕式场馆的设计改造工作,设计团队成员多为80、90后,都是清一色的哈工大毕业生。她告诉新华网:“在场馆设计改造时,梅洪元院士充分考虑到场馆在城市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并计划在现有场馆改造项目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城市更新相关研究。本项目不是新建一个场馆,而是本着‘绿色低碳、多功能利用’的设计理念,在原有场馆的基础上,进行装配式建造。采用活动座席的方式,不仅能够满足亚冬会开(闭)幕式的需求,还能兼顾赛后多功能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冰雪运动的服务效能。”
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作为开(闭)幕式场馆的举办地,改造前为三个展馆及南侧的共享大厅,功能布局较为单一,缺乏满足大型开(闭)幕式所需的多功能区域,且部分设备设施老化,缺乏声学设计。改造后的场馆华丽转身,功能设施齐全,成为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的环形开(闭)幕式主场馆,并增加了17100个观众座席。场心设置了舞台表演区,看台下有演职人员候场及附属配套用房,南侧共享长廊改造成媒体区及贵宾区,整个场馆“高大上”的效果得以凸显。
设计团队秉持绿色低碳理念,在场馆改造过程中使用的装饰涂料、板材、粘接剂等环保材料都经过严格筛选;有些装修的构造采用铆钉结合,避免使用胶黏剂对环境造成影响;还采用了光纤传感技术,精准控制场馆能耗,达到了节能环保的要求;改造了既有建筑声学缺陷,使场馆达到全频混响均衡,无论在场馆的任何角落,舞台上的声音均好性都能得以保证。同时,在施工中采用100%装配式建造工艺,项目总造价较常规场馆节约40%。
张伟玲说:“在设计改造中,我们在场馆的前20排,还设置了9000个活动座席,成为全国活动座席规模最大的室内场馆之一。这些活动座席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需求,快速调整座席布局和数量,增强了场馆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了开(闭)幕式、体育比赛、演艺活动、展览功能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了场馆的综合利用率,不仅为亚冬会提供了高质量的开(闭)幕式场馆,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的建筑设计单位中,为何哈工大的设计团队会中选成为亚冬会场馆改造的合作伙伴,张伟玲认为,除了因为哈尔滨国际会展中心是他们当年参与设计的,还有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可靠等多方面原因。
张伟玲提出:“哈工大建筑设计团队有多方面优势,在建筑设计领域具有深厚的专业背景和技术实力,能够高效完成复杂的体育场馆改造任务,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完成高质量的设计工作;在场馆改造中严格秉承绿色低碳的设计理念,采用装配式建造工艺、光纤传感技术、低辐射膜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效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外,作为哈尔滨本地的设计单位,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有着深刻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既符合赛事要求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场馆。”
观看完开幕式走出场馆的观众评价说,演出很精彩,场馆太惊艳了,仿佛走进了声光电的梦幻乐园,欣赏了一场高水平的演唱会,感受到了“尔滨”的热情好客,达到了宾主尽欢的欢乐效果。
文字:颜秉光 黄博阳
视频:才萌 杨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