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亚冬会火种邂逅百年老街-新华网
2025 02/10 14:07:23
来源:黑龙江日报

当亚冬会火种邂逅百年老街

字体:

  2月3日,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被第九届亚冬会“第一棒”火炬的光芒点亮。跳跃的火苗,不仅拉开了亚冬会的精彩序幕,更成为历史与现代交融、东西方文化对话的生动注脚。这一瞬,被永远定格在哈尔滨的城市记忆中,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与体育精神的高光时刻。

  道外区是哈尔滨的开埠之地,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百年记忆,见证时代变迁。这里是国内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融合了西方巴洛克的浪漫华丽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古朴典雅,具有无可比拟的唯一性、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它蕴含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哈尔滨文化底蕴的核心所在,更是这座城市独一无二的精神标识。日前,记者踏入这片街区,触摸历史的厚重与深沉。

  溯源历史:岁月沉淀的瑰宝

  回溯往昔,这里曾是松花江畔的宁静小渔村。1890年,傅家兄弟开设大车店与小药铺,“傅家店”应运而生,后改称傅家甸,成为哈尔滨城市发展的萌芽。彼时,它如同初绽的新芽,在岁月的滋养下悄然生长。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哈尔滨一跃成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1898年,大规模城市建设开启,傅家甸作为中国居民的聚居地,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大量“闯关东”的百姓与各地富商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傅家甸逐渐显露出商业中心的雏形。

  20世纪初,“老道外”的民族工商业者日渐富足,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鉴道里、南岗外国人的建筑风格,将浪漫激情的巴洛克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思巧妙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建筑群落。这些建筑临街立面自由奔放、装饰富丽,细部纹饰取自中国传统祈福文化元素,背后则是典型的中国四合院空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静静诉说着百年的历史沧桑与文化传承。正如哈尔滨市道外区委宣传部王旭所言:“这是建筑艺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瑰宝。”

  拥抱当下:活力绽放的盛景

  踏入街区,活力与热情扑面而来。悠扬的音乐、人们的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活气息的交响乐。美食云集的南二道街——张包铺、哈勒滨饭庄、老街砂锅等众多老字号饭馆,飘散着诱人的香气,为游客呈上地道的哈尔滨美食。大连游客郑今赫兴奋地说:“‘尔滨’如今可是顶流,中华巴洛克是必来打卡地,来这儿就为了这一口地道美味!”

  走进“鹅里鹅气”文创店,一排排企鹅毛绒玩具吸引着小朋友们的目光。店员微笑着介绍,“我们精心设计这些文创产品,就是希望能把咱们街区独有的特色和趣味传递出去,让更多人记住这里。”奥西娅大列巴面包树网红打卡点前,游客排起长队。陈思思一边拍照一边说道:“这面包树太有趣,发个朋友圈,朋友们都羡慕极了。”

  街区业态丰富多元,创意设计为其注入全新活力。创意设计中心、松光里书店、创意铁锅炖、巴洛克文创市集等特色店铺“串珠成链”,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沉浸式新体验。一位文创产品设计师表示:“希望通过这些创意作品,让更多人了解中华巴洛克街区,将这份独特的记忆珍藏。”

  亚冬盛会:文化交流的盛宴

  火炬传递,绝非只是亚冬会的开场前奏,更是一场盛大的文化传承与交流盛会。

  漫步在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脚下是岁月打磨的石板路,身旁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亚冬会宣传海报随处可见,历史的厚重感与亚冬会带来的现代体育激情相互碰撞。

  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金祥认为,亚冬会圣火在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点燃,激发了大众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也点燃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期待。不同地区、文化背景的人们因盛会相聚,推动多元文化融合。

  这是哈尔滨独有的魅力,也是向世界发出的热情邀约。它向亚洲乃至全球展示:哈尔滨既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有积极拥抱现代、拥抱体育的开放胸怀。这不仅是一座城市的蜕变与崛起,更是中国文化传承创新、开放包容的生动注脚,激励更多城市在文体交融中,书写时代篇章。

  百年老街,在亚冬会圣火的照耀下,正迈向新的征程,续写新的传奇。借亚冬会的东风,哈尔滨正以更加自信、昂扬的姿态,闪耀于世界舞台,成为展示中国文化与体育精神的亮丽名片。(记者 于晓琳)

【纠错】 【责任编辑:郭梁越 董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