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一院王岩松教授研究团队探索医工结合 通过纳米“巧克力豆曲奇”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新华网
2024 09/11 11:46:15
来源:哈医大一院

哈医大一院王岩松教授研究团队探索医工结合 通过纳米“巧克力豆曲奇”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

字体: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岩松教授研究团队在学科交叉与医工结合领域潜心探索,近日,开发了一种通过纳米颗粒介导的外周巨噬细胞重编程促进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创新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上,影响因子18.5。

  据介绍,脊髓损伤(SCI)通常伴随着继发性损伤,现有的细胞移植疗法治疗效果有限,脊髓损伤(SCI)后的炎症反应和谷氨酸毒性是影响神经再生的关键因素,调控这些因素的微环境可能为脊髓损伤(SCI)治疗提供新思路。巨噬细胞在损伤区域的免疫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作为药物递送载体,但是现有的递送方法存在靶向性不强和免疫原性高的问题。为此,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岩松教授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巧克力豆饼干”结构的红细胞-纳米颗粒复合递送系统,这种递送系统不仅能够精准递送药物,还能通过ROS响应特性在脊髓损伤(SCI)区域有效释放药物,重编程巨噬细胞来调节免疫微环境,最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研究团队首先通过合成双硒化合物,构建了一种ROS响应的双硒键交联纳米颗粒,并借助生物学实验分析确定了关键基因Smad7在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中的重要作用。随后,利用这些纳米颗粒自组装方式,与人工老化的红细胞结合,形成了“巧克力豆曲奇”结构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表层负载Smad7-siRNA,内部搭载抗谷氨酸盐药物利鲁唑,这种药物递送系统能够特异性靶向外周血巨噬细胞,其中,siRNA有效促进巨噬细胞向有利于神经再生的M2c表型极化使其具有抗炎和促神经再生的特性。

  同时,利用巨噬细胞的炎症趋向性,将载药粒子精准递送至脊髓损伤病灶区,双硒键的存在使得其在脊髓病灶内高活性氧的环境中能够完成药物释放以减少高谷氨酸盐对于神经元的损伤,保护神经功能。实验结果显示,这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体内外均取得了良好的脊髓损伤(SCI)修复效果,能够显著减少神经元凋亡保护神经功能并改善脊髓损伤(SCI)后的炎症微环境,为后期神经功能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据介绍,与传统的细胞疗法不同,这种基于纳米颗粒的递送系统不仅能有效传递药物,还能通过重编程巨噬细胞来调节免疫微环境。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巨噬细胞重编程的有效途径,同时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高效的药物靶向递送策略。这种策略为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开辟了新的可能性。(刘京松)

【纠错】 【责任编辑:才萌 郭梁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