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共佳木斯市委党校以红色课堂、红色智库、红色队伍、红色服务和红色校园等“五大红色矩阵”为载体,大力实施“党建引领、质量立校”战略,持续推进“红色学堂·初心领航”党建品牌建设,探索形成“党建+”模式,实现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党校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创新“党建+教育培训”,夯实红色课堂“向心力”。找准党建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切入点,聚焦学员需求,创新教学供给。开发“五大重点任务”系列课程,开设“情景展演”“课前学法”“微党课”“学员论坛”等特色模块,引入多种教学方式。2023年以来,举办79期县处级领导干部进修班,16个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等各类班次,培训学员6100余人次。建立“课堂讲授+现场教学+学员讲坛+课前学史+剧目演出+党性分析+考核评议”党性教育新模式。积极打造“4+N”课程体系,建立“课堂讲授+异地实训+现场教学+交流研讨”教学链条,围绕产业发展、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领域,分专题开展专业能力培训。
创新“党建+科研咨政”,激活红色智库“创新力”。紧盯佳木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点、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基层社会治理的难点,建立健全“领导点题、部门出题、党校答题”科研咨政工作机制,持续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2023年,围绕基层党建创新、乡村振兴实践等方面申报省、市课题立项、结项50项。以教研室为单位组建科研攻关团队,积极对接市直部门、上级党校和高等院校,深入推进捆绑式、跟踪式、蹲点式、访谈式调研,形成科研咨政合力。2023年,撰写调研报告61篇,发表学术论文53篇。聚焦“千百十”产业量级提升工程等市委重大决策部署,按照“教学出题目、科研作文章、成果进课堂”模式,推出调研题目教研室审、科研工作指导小组审、校委会审,调研成果全校教工评、外请专家评、校委会评的“三审三联三评”工作方法,提升科研工作质效,全年刊发《决策咨询》20期。
创新“党建+教育培养”,凝聚红色队伍“战斗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队伍建设攻坚,聚焦理论储备、授课水平、能力短板三个重点,全链条培养锻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围绕理论素养提升,深入实施青年理论学习提升工程,采取党员带学、全员共学、个人自学、分享互学的“四学”模式。佳木斯市委党校教师荣获黑龙江省委党校优秀科研人才奖、全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等省、市级获奖10余项。积极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成功举办了全市党校系统教学竞赛和“礼赞二十大”精品微课大赛。针对提升青年教师讲授能力,在丰富“6+X”培训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中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推行中青年教师新课试讲、集体备课等制度。每年定期组织全市党校系统教师开展异地培训活动,创新开展基层实践锻炼,选派党校教师到基层一线蹲点调研,帮助教师熟悉市情民情,补齐短板弱项。
创新“党建+理论宣讲”,彰显红色服务“感召力”。组织全体教师精心备课备讲,抽调14名骨干教师加入佳木斯市委宣讲团。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理论宣讲下基层”活动,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开展理论宣讲的思路,及时梳理各部门、社区、企业“宣讲清单”“需求清单”,精准摸排听众需求,畅通供需对接。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理论宣讲的传统模式,充分发挥“情景主题教室”阵地作用,深入推进“互动式”理论宣讲,联系基层实际,结合身边案例,使宣讲内容更接地气,宣讲形式更加亲民。
创新“党建+从严治校”,提升红色校园“免疫力”。建成党校情景主题教室,深化党校初心教育和党校光荣传统教育,举办年轻干部座谈会、“放飞自我 逐梦青春”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针对各科室党建业务发展不平衡问题,深入开展“五对照五检视”工作,围绕“理论武装、党性修养、履职尽责、能力提升、作风改进”五个方面对照检视,找准问题短板,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一岗双责”和责任落实,定期通报落实情况,及时督促整改。针对年度重点工作、专项工作等事项类别,建立工作台账5个,督办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年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实施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任改革,实行细化评聘方案、严格评选程序、综合考评业绩的分级聘任“三步工作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保证党建工作与业务两手抓、两促进。